让碳金融更好助力碳市场建设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其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重要支撑。如何推动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马骏:
让碳金融更好助力碳市场建设
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离不开金融助力,而碳金融的发展也有赖于碳市场的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稳慎发展碳金融,需要从法律制度、市场准入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夯实碳市场基础。
从法律层面,建议对碳排放权是动产还是权利、碳排放权是否可质押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出台碳排放权配额登记、质押、处置管理办法与操作细则,明确碳配额履约清缴义务与碳配额质押标的执行的优先序,系统化打通碳资产金融化堵点,避免质押标的无法处置、债权悬空等风险。
逐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准入条件,支持金融机构在“中碳登”完成注册登记,确保其交易资格和配额权属的合法性,增强市场流动性。推广“行业(企业)+碳+金融”协同交易模式,创新开展碳金融结构性存款、碳票据、附加碳收益绿色债券等多样化金融业务。
打造碳金融服务平台,归集企业能耗信息,建立企业碳账户,管理企业碳足迹,嵌入碳排放测算模型,出具标准化碳信用报告或碳评级,为金融机构开展信贷审批、利率定价等提供有效有力的碳数据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誉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
以数字技术赋能碳市场建设
数字技术是推动全国碳市场迈向更有效、更活跃、更具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支撑,要以数字技术赋能碳市场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建设统一数据底座,提升市场有效性。构建全国统一的碳排放大数据平台,整合能耗监测、企业排放等多源数据,运用数字技术强化实时监测、交叉核验与动态分析,为配额分配、排放核查与监管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推动数字金融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区块链技术用于碳资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保障数据真实透明。发展基于大数据智能定价的碳金融产品,降低参与门槛,吸引多元主体入市,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价格发现能力。
加快标准国际对接,增强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自主数字标准与国际接轨,支持MRV(监测、报告、验证)数字化认证体系、区块链碳账本等国际互认。鼓励中国数字碳市场方案走出去,通过数字纽带提升国际话语权,为参与全球碳治理奠定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石化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健:
发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我国碳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强制减排市场形成互补机制,有助于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机构和个人主动参与减排活动,特别是为非控排主体提供参与碳中和的路径。
扩大方法学开发与应用。国有企业挖掘生产与非生产过程场景,主动探索推进源头降碳、过程控碳、终端固碳举措,针对行业领域具备生态效益的重点场景加快方法学开发,将碳捕集与封存等前沿领域纳入方法学体系。
优化广泛参与机制。简化中小企业项目开发流程,通过碳普惠模式降低参与门槛,鼓励地方特色产业开发区域性方法学;针对中小企业的分散场景(如分布式光伏等),由国有企业牵头开发标准化方法学,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认证周期长等瓶颈。
完善深度监管体系。构建区块链技术支撑的减排量追溯系统,建立审定核查机制和黑名单制度,防范重复计算和碳信用泡沫风险。这些措施需与强制减排市场协同推进,通过政策设计、市场机制和监管体系实现相互激励,形成双轮驱动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
逐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全国碳市场是多层次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重要一环,对引导资金、技术流向低碳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建议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尽快将建材、钢铁、物流等行业纳入交易体系,提升市场活跃度和代表性。
加快建设企业碳账户体系,实现能耗、碳排放数据统一归集和认证,为企业参与碳交易和碳金融奠定基础。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面向中小型制造和物流企业的碳配额质押、碳保险、碳债券等金融工具。
推动碳市场建设与绿色制造体系、循环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等政策协同配合,形成“1+1>2”的叠加效应。建议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与碳市场机制之间的联动机制,通过市场手段高效实现减排目标。
企业应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把低碳发展落实到战略规划及策略安排中,将能源高效利用作为发展约束条件,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业务结构优化,积极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和新产品。鼓励企业打造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并及时总结经验模式、成功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