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马爱民:应该在2030年前完成碳市场扩容目标
“要推进落实‘双碳’目标,需要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碳市场体系,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尽快重启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继续发挥地方碳市场先行先试的作用,同时要鼓励地方探索建立碳普惠机制。”近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3年会发表“碳市场扩容与CCER重启”主题发言称,应该在2030年前完成扩大范围的目标。
马爱民是全国碳市场建设、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签发重启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他认为,在建设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方面也是如此。
“我国碳市场目前发展呈现‘三个单一’:单一的覆盖行业——发电行业;单一的交易主体——重点排放单位;单一的产品——配额。由于这三个单一,使得现在全国的碳市场不够活跃,但这是我们在启动碳市场之初就能预见到的,是碳市场启动初期呈现的特点,并不是说我们现在的碳市场有问题。”马爱民在发言中对我国碳市场的发展做出系统论述,强调全国碳市场运行的一个重要意义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分解落实到了企业。
碳市场发展呈现“三个单一”特征
从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清洁发展机制》以来,中国在这个机制下已开展数以千计个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更多人理解了在气候变化过程中有市场工具可以利用。
马爱民表示,2015年中美两国元首发表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中提到中国对于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设想。同时在中国政府提交给联合国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将建设碳市场作为提出的15个措施之一。
借鉴国际经验形成中国特色,采用试点先行的方式,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并且碳市场的发展与落实碳排放目标紧密联系。这是我国碳市场建设过程中的鲜明特点。
碳市场运行两年多来,其中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它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分解落实到了企业。马爱民认为,两年间碳价从开始的48块,后来平稳运行在50-60元区间,近期提高到70元左右的水平。碳价的形成向社会发出了清晰的信号,那就是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
马爱民表示,碳市场对于企业减排的激励作用已经在显现。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按履约量计算,完成率达到99.5%以上,绝大多数企业能够如期完成减排任务。但是当前全国碳市场有“三个单一”的明显特征:单一的覆盖行业—发电行业;单一的交易主体—重点排放单位;单一的产品——配额。由于这三个单一,使得现在全国的碳市场不够活跃。
建设更有效、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就在今年7月份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要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马爱民表示,建设更加有效的碳市场要求我们要扩大市场的覆盖范围,适当收紧配额分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更有活力则要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增加交易的主体,使市场更加活跃。在更有国际影响力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碳排放合作活动,为国际社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除此之外,还应在多个方面为碳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马爱民从多个角度给出建议。
首先要健全法规制度,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的条例,提高立法的层级。要制定碳市场发展的长期规划,明确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和时间节点,使社会对全国碳市场发展形成合理的预期。
其次,对于碳市场当前的“三个单一”特征,未来要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除现在已经覆盖的电力行业外,逐步纳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造纸和民航。要增加交易主体,引入投资者,推动碳市场形成更能真正反映减排成本和供需关系的市场价格。要丰富交易产品,除了碳配额外,研究像碳期货这样的产品。
此外,要适时地引入有偿分配,尝试总量控制,完善碳市场的抵消机制。提高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企业的数据是我们全国碳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数据的核算报告核查的技术规范。同时积极地探索国际合作。
在2030年前完成碳市场扩容目标
致力于实现“双碳”目标,活跃碳市场,推动市场内覆盖元素多样化有利于碳市场健康发展。对于扩大全国碳市场是否具备可行性的问题,马爱民从三个方面给出分析。
技术方面。地方市场已经覆盖八大行业,因此在管理这些行业的方面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基础条件。过去多年已经对准备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数据对企业提出报送要求,因而在数据基础方面,在企业参与碳市场的能力方面已经做好准备。
管理方面。全国碳市场运行的两年多,各级政府部门已经熟悉了管理碳市场的相关要求。同时由于过去长达十年的试点阶段和全国碳市场的运行,社会对于未来全国碳市场的发展有了基本预期,具备心理可接受度。
未来拓展方面。应该在2030年前完成扩大范围的目标,发挥碳减排政策工具对于支持碳达峰目标的贡献作用。未来碳市场发展剩余的七个部门,也应分批地纳入到全国碳市场中。这样可以尽可能实现纳入一个行业、消化一个行业,促进碳市场更稳妥有序地扩展。
马爱民表示,许多国家的实践和我们国家的试点、全国碳市场建立前两年的经验证明,碳市场是一项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双碳”目标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未来,要推进落实“双碳”目标,需要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碳市场体系,有序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尽快地重启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继续发挥地方碳市场先行先试的作用,同时要鼓励地方探索建立碳普惠机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