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金会邹骥:在全球范围内厘清产业链碳足迹是大势所趋
今年8月,《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这意味着,自2024年7月起,动力电池以及工业电池必须申报产品碳足迹信息,到2027年7月要达到相关碳足迹的限值要求。同时,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记录电池制造商、材料成分、可回收物、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
欧洲新电池法生效的同时,今年10月1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规也开始实施。按照新规,欧盟将对从境外进口的钢铁、铝、水泥和化肥额外征税。
种种迹象表明,国际市场上对于进出口产品的碳管理日趋严苛。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既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挑战,也酝酿着一定的机遇,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改变生产方式等举措来降低碳排放,进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日前,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他表示,关于动力电池和工业电池碳足迹信息申报的问题,这是全球的大势所趋。任何一家企业、一种技术工艺或者产品,其碳足迹一定是越来越透明,可追踪、可报告以及可核查的。
“像欧盟这样的主要经济体,将逐渐把碳足迹管理作为市场准入条件之一。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需要主动适应这样的市场环境,尽可能地将其视作市场环境的变化。”邹骥认为,国内的企业在适应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也是自身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毕竟中国也要实现“双碳”目标,让碳足迹清晰可循是大势所趋,企业应该抱有开放积极的态度应对。
而围绕着碳市场顶层设计的问题,邹骥认为,碳市场与金融市场会进行局部结合。碳市场要想取得长足发展,真正发挥作用,与金融市场的链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金融机构介入碳市场也是水到渠成的。
据悉,今年年初,证监会向华宝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证券、东方证券、中信建投6家证券公司新发自有资金参与境内碳交易场所内碳交易资格。
邹骥认为,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获得碳交易资格。要打造真正的碳市场,还需要发挥市场极致的作用,相关的主管部门则需要发挥管理职能,做好碳市场的额度管理、减碳目标规划等。
“在实践阶段,碳市场的顶层设计必然会涉及到各个部门的协调,负责顶层设计的部门,有必要站在更高的立场上来做好机制协调,这当中一部分问题会在实践中暴露出来,但问题的出现往往也酝酿着机遇。”邹骥认为,当前的碳市场还在发挥过程中,包括CCER的重启等,都是在进行部分实践尝试,最终会汇集到一个统一的碳市场中。
在他看来,展望未来,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将成为主流,尽管目前世界范围内地缘关系变化多端,但只要市场的逻辑存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新动能就会发挥作用。
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